動脈組成介紹
大動脈三層結構;
內膜 有較厚的內皮下層,內皮下層之外為多層彈性膜組成的內彈性膜,由于內彈性膜與中膜的彈性膜相連,故內膜與中膜的分界不清楚。
中膜 成人大動脈有40~70層彈性膜,各層彈性膜由彈性纖維相連,彈性膜之間有環形平滑肌和少量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中膜基質的主要成分為硫酸軟骨素。
外膜 較薄,由結締組織構成,沒有明顯的外彈性膜。外膜逐漸移行為周圍的疏松結締組織。
中動脈;
除大動脈外,其余凡在解剖學中有名稱的動脈大多屬中動脈(medium-sizde artery)。中動脈管壁的平滑肌相當豐富,故又名肌性動脈(muscular artery)。
中動脈和中靜脈;
1.內膜 內皮下層較薄,內彈性膜明顯。
2.中膜 中動脈的中膜較厚,由10~40層環形排列的平滑肌組成,肌間有一些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
3.外膜 厚度與中膜相等,多數中動脈的中膜和外膜交界處有明顯的外彈性膜。
小動脈;
管徑1mm以下至0.3mm以上的動脈稱為小動脈(small artery)。小動脈包括粗細不等的幾級分支,也屬肌性動脈。較大的小動脈,內膜有明顯的內彈性膜,中膜有幾層平滑肌,外膜厚度與中膜相近,一般沒有外彈性膜
小動脈、小靜脈、毛細血管和小淋巴管
微動脈;
管徑在0.3mm以下的動脈 ,稱微動脈(arteriole)。內膜無內彈性膜,中膜由1~2層平滑肌組成,外膜較薄。
動脈管壁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心臟規律地舒縮,將血液斷續地射入動脈,心臟收縮時大動脈管徑擴張,而心臟舒張時,大動脈管徑回縮,故動脈血流是連續的。中動脈中膜平滑肌發達,平滑肌的收縮和舒張使血管管徑縮小或擴大,要調節分配到身體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小動脈和微動脈的舒縮,能顯著地調節器官和組織的血流量,正常血壓的維持在相當大程度上取決于外周阻力,而外周阻力的變化主要在于小動脈和微動脈平滑肌收縮的程度。
血管壁的特殊感受器;
血管壁內有一些特殊的感受器,如頸動脈體、頸動脈竇和主動脈體。頸動脈體位于頸總動脈分支處管壁的外面,是直徑約2~3mm的不甚明顯的扁平小體,主要由排列不規則的許多上皮細胞團索組成,細胞團或索之間有豐富的血竇。電鏡下上皮細胞分為兩型(圖8-7):Ⅰ型細胞聚集成群,胞質內含許多致密核芯小泡,許多神經纖維終止于Ⅰ型細胞的表面;Ⅱ型細胞位于Ⅰ型細胞周圍,胞質中顆粒少或無。生理學研究表明,頸動脈體是感受動脈血氧、二氧化碳含量和血液PH值變化的化學感受器,可將該信息傳入中樞,對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進行調節。主動脈體在結構和功能上與頸動脈體相似。頸動脈竇是頸總動脈分支處的一個膨大部,該處中膜薄,外膜中有許多來源于舌咽神經的形態特殊的感覺神經末梢,能感受因血壓上升致血管擴張的刺激,將沖動傳入中樞,參與血壓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