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怠慢不得
近日,35歲的女乘客梁婭在深圳地鐵站出口臺階暈倒,經地鐵站工作人員發現撥打急救熱線并報警,但當救護人員抵達時已過去49分鐘,該名乘客不幸身亡。這一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爭議。
工作人員無急救引爭議
據地鐵的監控錄像,當日10時29分梁婭在地鐵出口倒地,隨后有乘客通知地鐵工作人員。10時30分,地鐵方面報警110。10時35分,地鐵兩名工作人員趕到,之后一直守候在一邊,沒有采取急救措施。梁婭當時能動,但是無法發出聲音。10時46分,地鐵方面撥打120急救電話。11時18分,救護車到場。
事件中,深圳地鐵工作人員采取的措施引發了不少爭議。一些網友認為,梁婭倒在地鐵口沒得到及時救援,導致耽誤了寶貴的搶救時間。甚至有媒體批評,在這近50分鐘內,沒有人扶起這名乘客。網友“侃大山”說道:“如果地鐵工作人員或者路人懂專業急救知識,如果工作人員報警時也撥打120,如果救護車能早點到,或許梁婭就不會失去她寶貴的生命。”
也有網友指出,急救需要判斷被搶救人情況后采取相應措施,如果沒有專業知識背景和培訓技能而擅自急救,可能危害其生命安全,因此深圳地鐵工作人員和普通路人不敢貿然采取急救,而是尋求專業人士幫助的做法并無不當。
網友“呆子啦啦啦”說道:“這種摔倒不能隨意動的。我的一位長輩就是頭部著地暈倒,我們打120時工作人員明確地說在急救車來之前盡量不能移動,除非有窒息風險。”
網友“正南齊白”認為應理性看待并反思這一事件:“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曾經告訴我,胸外按壓不當會造成被搶救者肋骨折斷,現場的人不動她是正確。不顧事實的一味煽情,除了引發對立,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梁婭的悲劇也引發了社會關于急救知識普及的普遍反思。更多網友認為,這次事件反映了社會公眾對于急救知識和技能缺失的重視,應通過事件去追溯程序和操作存在的問題從而改進,避免下次悲劇發生。網友“花非花8181”說:“我們的社會,連這種基本的急救教育還沒有,怎么能在突發情況下自救和救人呢?學校、機關、公司等單位應該都予以重視,普及急救、消防的教育。”
福州:公共場所基本配有急救藥箱
梁婭事件也引發了人們對于公共場所急救設施的關注。就此,記者走訪了福州火車北站、汽車北站等公共場所,了解到這些公共場所均備有急救藥箱,且工作人員均曾參與基本的急救知識培訓。
據火車北站旅客服務臺工作人員介紹,站內設有兩個服務臺,共9名工作人員全天輪流值班,且均有急救培訓證。服務臺及每列車組上也備有急救藥箱,為旅客提供針對外傷、暈車、嘔吐等癥狀的藥品以及輪椅等。
在汽車北站,也設有救護車專用通道和類似急救措施。該站保衛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旅客服務組共有6名工作人員,另有2名現場值班員。如發現旅客不適或暈倒,會立即撥打120并報警,派專人引導救護車入站。記者也從閩運公交公司了解到,該公司共600多名司機每年均參與急救培訓。
專家:呼吁重視急救培訓
“在美國超過50%的市民接受過急救知識培訓,而在中國內地參與培訓人數還不到總人口的1.5%。”省紅十字現場救護培訓中心外聯部主任、我省資深現場急救培訓師鄭明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國內民眾的急救意識還較薄弱,公眾自主接受急救知識培訓的比例遠低于其他國家,2013年省紅十字會培訓的持證急救員僅1.5萬多人。雖經常舉辦公益性講座普及急救知識,但大眾對于急救常識還是知之甚少,甚至在網絡及報刊上都流傳許多不正確甚至錯誤的急救方法。
“許多人存在僥幸心理,認為意外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忽視了學習急救知識的重要性,導致市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鄭明華說,“救命的黃金時間是發生意外的4到6分鐘,如果在這期間能得到及時有效急救,其存活的希望會大大增加。在美國,猝死搶救存活率可達到50%左右,而中國卻不到1%。如果大家都重視急救并參與培訓,不僅能自救,相信將有更多人可以得到及時救助而保住生命。”
他也提醒說,市民要想更好地掌握急救培訓知識,最好還是要進行專業的培訓,“急救是一門技能,除了理論學習,還需要經過專業的器材如一些模具配合練習,在老師的指導下才能真正掌握”。
該產品功能進行全面升級,采用全液晶屏顯示。突出CPR訓練操作的輔助功能,以及可自行設定各項數值。更加符合臨床和教學練習CPR操作要求。
執行標準:美國心臟學會(AHA)2010國際心肺復蘇(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標準
功能特點:
■ 采用8英寸彩屏顯示:模擬心臟搏動顯示、模擬心電圖顯示、鉅形圖表數據統計、CPR操作動畫顯示,使用說明中文文字顯示。
■ 模擬人解剖特征明顯,手感真實,膚色統一,形態逼真,外形美觀。
■ 模擬生命體征:
• 初始狀態時,模擬人瞳孔散大,頸動脈無搏動。
• 按壓過程中,模擬人頸動脈被動搏動,搏動頻率與按壓頻率一致。
• 搶救成功后,模擬人瞳孔恢復正常,頸動脈自主搏動。
• 瞳孔縮放和頸動脈搏動由開關可開啟和關閉。
■ 可進行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壓。可進行標準氣道開放,氣道指示燈變亮。
■ 三種操作方式:可進行CPR訓練、模式考核和實戰考核。
• 方式一:CPR訓練,可進行按壓和吹氣訓練。
• 方式二:模式考核,在設定的時間內,根據2010國際心肺復蘇標準,正確按壓和吹氣數30:2的比例,完成5個循環操作。
• 方式三:實戰考核,老師可自行設定操作時間范圍、操作標準、循環次數、操作頻率、按壓和吹氣的比例。
控制器顯示屏功能:
■ 電子監測:電子指示燈顯示監測氣道開放和按壓部位。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的正確次數計數和錯誤次數計數。
■ 語音提示:訓練和考核中全程中文語音提示,可開啟和關閉語音,調節音量。
■ 文字提示:訓練和考核中全程中文文字提示。
■ 條形碼顯示吹氣量:正確的吹氣量為500~600ml-1000ml:
• 吹氣量過少時,條形碼為黃色。
• 吹氣量合適時,條形碼為綠色。
• 吹氣量過大時,條形碼為紅色。
• 吹入的潮氣量過快或超大,造成氣體進入胃部指示燈顯示;數碼計數顯示;錯誤語言提示;
■ 條形碼顯示按壓深度,正確的按壓深度5-6cm:
• 按壓深度過少時,條形碼為黃色。
• 按壓深度合適時,條形碼為綠色。
• 按壓深度過大時,條形碼為紅色。
■ 可自行設定操作時間,以秒為單位。
■ 操作頻率:2010標準為至少100次/分,也可自行設定數值。
■ 電源狀態:采用220V電源,經過穩壓器穩壓后輸出電源12V。(可選加裝鋰電池,適用于無外接電源的情況下直接使用。)
打印機功能:
■ 操作結束后打印操作過程。
■ 成績單內容涵蓋操作方式、意識判斷、急救呼吸、脈搏檢查、檢查呼吸、清除異物、操作頻率、按壓與吹氣比例、循環次數、每個循環操作中按壓和吹氣的次數、按壓正確/錯誤次數、按壓錯誤的原因和次數、吹氣正確/錯誤的原因和次數、吹氣錯誤的原因、設定時間、操作時間和考核評定。
材料特點:
■ 面皮膚、頸皮膚、胸皮膚、頭發,采用進口熱塑彈性體混合膠材料,由不銹鋼模具、經注塑機高溫注壓而成,具有解剖標志準確、手感真實、膚色統一、形態逼真、外形美觀、經久耐用、消毒清洗不變形,拆裝更換方便等特點,其材料達到國外同等水平。
標準套配置:
■ 高級復蘇全身人體模型一具;
■ 高級顯示控制器一臺;
■ 豪華手拉推式人體硬塑箱一只;
■ 復蘇操作墊一條;
■ 電源適配器一根;
■ 數據線一根;
■ 屏障面膜(50張/盒)一盒 ;
■ 可換肺囊裝置四套;
■ 可換面皮一只;
■ 熱敏打印紙二卷;
■ 2010國際最新操作指南光盤1盤;
■ 急救手冊 1 本;
■ 使用說明書一本;
■ 保修卡、合格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