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原性心臟病治療
積極控制感染;通暢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糾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
(一)控制感染 參考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選擇抗生素。在還沒有培養結果前,根據感染的環境及痰涂片革蘭染色選用抗生素。院外感染以革蘭陽性菌占多數;院內感染則以革蘭陰性菌為主。或選用二者兼顧的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霉素類、氨基甙類、喹諾酮類及頭孢類抗生素。原則上選用窄譜抗生素為主,選用廣譜抗生素時必須注意可能的繼發真菌感染。
(二)通暢呼吸道,糾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參閱本篇第六章呼吸衰竭。
(三)控制心力衰竭 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療與其他心臟病心力竭的治療有其不同之處,因為肺心病患者一般在積極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便能得到改善。病人尿量增多,浮腫消退,腫大的肝縮小、壓痛消失。不需加用利尿劑,但對治療后無效的較重病人可適當選用利尿、強心或血管擴張藥。
1、利尿劑 有減少血容量減輕右心負荷,消除浮腫的作用。原則上宜選用作用輕,小劑量的利尿劑。如氫氯噻嗪25mg,1-3次/日;尿量多時需加用10%氯化鉀10ml,3次/日或用保鉀利尿劑,如氨苯蝶啶50-100mg ,1-3次/日。重度而急需行利尿的病人可用呋塞米(furosemide)20mg肌注或口服。利尿劑應用后出現低鉀、低氯性堿中毒,使痰液粘稠不易排痰和血液濃縮,應注意預防。
2.強心劑 肺心病人由于慢性缺氧及感染,對洋地黃類藥物耐受性很低,療效較差,且易發生心律失常,這與處理一般心力衰竭有所不同。強心劑的劑量宜小,一般約為常規劑量的1/2或2/3量,同時選用作用快、排泄快的強心劑,如毒毛花甙k 0.125-0.25mg,或毛花甙C 0.2-0.4mg加于是10%葡萄糖液內靜脈緩慢推注。用藥前應注意糾正缺氧,防治低鉀血癥,以免發生藥物毒性反應。低氧血癥、感染等均可使心率增快,故不宜以心率作為衡量強心藥的應用和療效考核指征。應用指征是:①感染已被控制,呼吸功能已改善,利尿劑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而反復浮腫的心力衰竭病人;②以右心衰竭為主要表現而無明顯急性感染的病人;③出現急性左心衰竭者。
3.血管擴張劑的應用 血管擴張劑作為減輕心臟前、后負荷,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收縮力,對部分頑固性心力衰竭有一定效果,但并不象治療其他心臟病那樣效果明顯。具體藥物和方法可參閱第三篇第二章。血管擴張劑對降低肺動脈壓力仍有不同看法。因為目前還沒有對肺動脈具有選擇性的藥物應用于臨床。血管擴張藥在擴張肺動脈的同時也擴張體動脈,往往造成體循環血壓下降,反射性使心率增快,氧分壓下降、二氧化碳分壓上升等副作用。因而限制了一般血管擴張劑在肺心病的臨床應用。有研究認為鈣離子拮抗劑、中藥川芎嗪等有一定降低肺動脈壓效果而無副作用,長期應用的療效還在研究中。
(四)控制心律失常 一般心律失常經過治療肺心病的感染、缺氧后可自行消失。如果持續存在可根據心律失常的類型選用藥物,詳見第三篇第三章《心律失常》。
(五)加強護理工作 本病多急重、反復發作,多次住院,造成病人及家屬思想、精神上和經濟上的極大負擔,加強心理護理,提高病人對治療的信心,配合醫療十分重要。同時又因病情復雜多變,必須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宜加強心肺功能的監護。翻身、拍背排除呼吸分泌物是改善通氣功能的一項有效措施。
二、緩解期
原則上是采用中西藥結合的綜合措施,目的是增強病人的免疫功能,去除誘發因素,減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發生,希望逐漸使肺、心功能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復。具體做法可本章《慢性支氣管炎》和《阻塞性肺氣腫》節。
三、肺心病中醫辨證施治
中醫認為本病是本虛標實,病位于肺、脾、心、腎。緩解期為肺腎虛,本虛邪微。治宜健脾補腎,而急性加重期病情較為復雜,多種證候,可分為①肺腎氣虛外感型(合并感染);②心脾腎陽虛水泛型(心力衰竭);③痰濁蔽竅型(肺性腦病);④元陽欲絕型(休克);⑤熱淤傷絡型(伴有出血)等。
博友提示;肺心病常反復急性加重,隨肺功能的損害病情逐漸加重,多數預后不良,病死率約在10%-15%左右,但經積極治療可以延長壽命,提高病人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