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內外生殖器模型
女性內外生殖器解剖模型
博友BM1135女性內外生殖器解剖模型適用于中等學校、衛校、醫學院校在人體解剖學教學時作為直觀教具。
模型展示了女性完整的生殖系統:包括子宮、子宮附件(輸卵管、卵巢、輸卵管傘、卵巢系膜、子宮圓韌帶、卵巢主韌帶等),陰道及外生殖器的形態結構。子宮一側及部分陰道做剖面,示其內部結構。
模型材質:進口PVC材料
外生殖器為生殖器的外露部分,又稱外陰。位于恥骨聯合至會陰及兩股內側之間,包括陰阜、大小陰唇、陰蒂、前庭大腺、尿道口及陰道口。
陰阜;是覆蓋于恥骨聯合前上方隆起的脂肪軟墊,成年婦女陰阜上有陰毛叢生,呈倒置三角形分布。
大陰唇;為陰阜兩側向下延伸的豐滿皮膚皺襞,下方在會陰體前相融合,稱會陰后聯合。內含脂肪、結締組織及靜脈叢,創傷后易形成血腫。
小陰唇;在大陰唇內側,為兩片薄片皺襞,皮脂腺較多,表面濕潤。血管與神經較豐富,感覺靈敏。上方或前端各分為二葉,包繞陰蒂,在中線融合,上葉為陰蒂包皮,下葉為陰蒂系帶;后端在陰道口下方相連。形成陰唇系帶,與處女膜之間形成一深窩,稱舟狀窩,分娩后即消失。
陰蒂;為圓柱形勃起組織,位于兩側小陰唇頂端,相當于男性的陰莖,分為頭、體和腳三部,由海綿樣組織和不隨意肌組成,富含神經血管,受傷后易出血。
陰道前庭;為兩小陰唇之間的菱形區,前方有尿道外口,后方有陰道口。陰道口有粘膜皺襞環繞一周,稱“處女膜”。開口多在中央,未婚時呈圓形或半月形,亦有呈篩狀者;婚后處女膜破裂呈星形裂口,分娩后因進一步撕裂而呈鋸齡狀隆組織,稱“處女膜痕”。臨床上一般可根據處女膜的形式,分辨未婚、已婚或經產者。
前庭大腺;位于前庭下方陰道口的兩側,開口于小陰唇內側中、下三分之一交界處,性沖動時分泌粘液潤滑陰道,有炎癥時管口發紅,如腺管閉塞,可形成膿腫或囊腫。
會陰;為陰道口和肛門之間的一段軟組織,由皮膚、肌肉及筋膜組成。由會陰淺、深橫肌、球海綿體肌及肛門外括約肌等肌腱聯合組成的中心腱,稱“會陰體”,厚約3~4cm,表層較寬厚,深部逐漸變窄呈楔形。會陰是骨盆底的一部分,起重要支持作用。分娩時會陰部所受壓力最大,保護不好可造成裂傷,如不及時處理,日后可發生膀胱及(或)直腸膨出以及子宮脫垂等。
內生殖器包括陰道、子宮、輸卵管及卵巢。
陰道;為性交器官及月經血排出與胎兒娩出的通道,呈扁平管狀,外窄內寬,頂端有子宮頸凸出,環繞子宮頸周圍的部分,稱“陰道穹窿”。分為前后左右四個部分,以后穹窿較深。陰道前壁長約7~9cm,以一層較薄的疏松結締組織與尿道及膀胱相隔。后壁長約10~12cm,上段僅有很薄的組織(僅有陰道壁和子宮直腸陷凹的一層腹膜)和腹腔隔開,中段為一層較薄的疏松結締組織與直腸相隔,上段和出口與直腸及會陰相毗鄰。陰道粘膜有很多皺折,粘膜下肌肉層及疏松結締組織,伸展性很大。陰道粘膜無分泌腺,細胞含有糖元,經陰道桿菌分解后產生乳酸,使陰道保持一定的酸度(pH4.5),有防止致病菌繁殖的作用。陰道上皮細胞受卵巢性激素的影響而發生周期性變化。因此,將脫落的陰道上皮細胞作涂片染色檢查,是了解卵巢功能的方法之一。
子宮;是產生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器官,位于骨盆腔中央,在膀胱與直腸之間,如倒置、前后略扁的梨形,子宮大小與年齡及生育有關,未產者約長7.5cm、寬5cm、厚3cm,子宮可分為底、體與頸三個部分,上三分之二為“子宮體部”;體的上部兩側輸卵管入口線以上稍隆突部為“子宮底部”,下三分之一為“子宮頸部”,子宮頸下半部伸入陰道稱“宮頸陰道段”,上半部為“宮頸陰道上段”。宮腔呈倒置三角形,深約6cm,上方兩角為“子宮角”,通向輸卵管。下端狹窄為“峽部”,長約1cm,其下通向宮頸管。峽部上界因解剖上較狹窄,有人稱之為“宮頸解剖內口”,下界因粘膜在此由子宮內膜轉變為宮頸內膜,稱“宮頸組織內口”。峽部在妊娠期逐漸擴展,臨產時形成子宮下段。宮頸管為梭形上為內口,下開口于陰道,為宮頸外口,未產者呈圓點狀,已產者因分娩時裂傷,多呈“一”字形。宮頸以外口為界,分為上下兩唇。宮頸寬約1.5~2.5cm,硬度如軟骨。輸尿管由上向下在距宮頸側僅約2~2.5cm處,在子宮動脈的后方與之交叉,再向下經陰道側穹窿頂端繞向前方進入膀胱壁。在此區域內行婦科手術時,必須警惕,防止損傷輸尿管。宮體與宮頸比例因年齡而異,嬰兒期為1:2,青春期為1:1,生育期為2:1A 嬰兒期子宮約1:2 B青春期子宮約1:1 C成年期子宮約2:1子宮正常稍向前彎曲,前壁俯臥于膀胱上,與陰道幾乎成直角,位置可隨膀胱直腸充盈程度的不同而改變。子宮壁由外向內為漿膜、肌層及粘膜(即內膜)三層。粘膜又分功能層(致密層與海綿層)與基底層兩部分。青春期開始,受卵巢激素的影響,功能層發生周期性變化(增殖、分泌及脫落),而基底層無周期性變化。肌層最厚,分為內、中、外三層。外層多縱行,內層環行,中層肌纖維交織如網,分娩后收縮可壓迫貫穿其間的血管,起止血作用。漿膜層緊緊覆蓋宮底及宮體,在前方相當于峽部下界處折向膀胱,形成“子宮膀胱皺襞”。漿膜疏松地覆蓋著峽部,在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及子宮切除術時,即在此切開腹膜,推開膀胱,露出子宮下段及頸部。子宮后壁漿膜則向下掩蓋宮頸上段及陰道后壁上段,反折至直腸,形成“子宮直腸陷窩”,此為腹腔最低部分。與陰道后穹窿僅有陰道壁、少量結締組織及一層腹膜相隔。臨床上,當腹腔內出血或感染化膿時,血液或膿液多積于此,可從陰道后穹窿進行穿刺抽吸或切開引流,以達診斷、治療目的。
輸卵管;輸卵管位于子宮底的兩側,長約8~14cm,由內向外分為四部,即間質部,為通過子宮肌壁的部分,管腔狹窄,長約1cm;峽部,為緊連子宮角的較狹窄部分,長約2~3cm;壺腹部,為外側較寬大部分,長約5~8cm;傘端或漏斗部,為輸卵管末端,形似漏斗,游離端有很多細傘,開口于腹腔。輸卵管由腹膜、肌織膜及粘膜三層組成,粘膜有很多皺襞,愈近傘端愈厚,皺襞也愈多。炎癥可造成粘膜粘連,致管腔變窄或堵塞,可引起輸卵管妊娠或不孕。粘膜表面為單層高柱狀細胞,其中有分泌細胞及纖毛細胞,纖毛向宮腔方向擺動。肌織膜與粘膜相反,愈近子宮愈厚,收縮時使輸卵管向宮腔方向蠕動,加上纖毛的擺動,有助于卵子或受精卵向宮腔輸入。
卵巢;為女性生殖腺,有產生卵子及女性性激素的功能。卵巢呈扁橢圓形,左右各一,成年婦女的卵巢約3.5×2.5×1.5cm大小,色灰白,位于闊韌后方輸卵管之下,由卵巢系膜與闊韌帶后葉相連,內側借卵巢固有韌帶與子宮相接,外側與盆漏斗韌帶相連。卵巢由里向外為髓質、皮質、白膜及生發上皮。髓質內含大量血管、神經和淋巴管;皮質含有大量處于不同發育階段的卵泡及黃體和白體等。白膜為一層白色纖維組織,外覆單層立方形上皮細胞,為生發上皮。
善用醫學模型結合醫學知識,對醫學手法和知識的認知加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