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教學模型
鼻腔解剖模型
鼻腔內面覆以粘膜,粘膜下方為軟骨、骨或骨骼肌。鼻粘膜分前庭部、呼吸部和嗅部三部分。
前庭部;是鄰近外鼻孔的部分。粘膜表面為復層扁平皮上皮,近外鼻孔處為角化型上皮,其余為未角化上皮。固有層為致密結締組織。近外鼻孔的粘膜含鼻毛和皮脂腺,鼻毛無立毛肌。可阻擋胃吸入空氣中的大塵粒。近呼吸部的粘膜固有層內有少量混合腺及彌散淋巴組織。
呼吸部;面積較大,占鼻粘膜的大部,包括下鼻甲、中鼻甲、鼻道及鼻中隔中下份等粘膜。生活狀態的粘膜呈淡紅色,表面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杯狀細胞較多。上皮纖毛向咽部快速擺動,將粘液及粘著的塵粒推向咽部而被咳出。固有層結締組織內有較多粘液腺、漿液腺和混合腺,分泌物經導管排入鼻腔,與上皮內杯狀細胞分泌物共同形成一層粘覆于纖毛上。呼吸部粘膜的血液供應較豐富,并有豐富的靜脈叢,中、下鼻甲處尤多,使粘膜形成許多小隆起。靜脈叢管壁薄,腔大似竇狀,它們隨動靜脈吻合的開放和關閉而有周期性充血變化,通過散熱和滲出,對吸入空氣起加溫和濕潤作用,患鼻炎時,靜脈叢異常充血,粘膜腫脹,分泌物增多,鼻道變窄。固有層內淋巴組織較多,還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患過敏性鼻炎時,鼻分泌物中可見此類細胞。
嗅部;粘膜面積小,位于上鼻甲和相對的鼻中隔上份及鼻腔頂部,人兩側嗅粘膜的總面積約2cm2,某些動物的嗅粘膜面積大,如狗為100cm2?;铙w的嗅粘膜呈棕黃色,與淡紅色的呼吸部分界明顯.嗅粘膜表面的嗅上皮為假復層柱狀上皮,無纖毛細胞和杯狀細胞,由支持細胞、基細胞和嗅細胞組成。
支持細胞 細胞呈高柱狀,頂部寬大,基部較細,游離面有許多微絨毛。核卵圓開,位于細胞上部,胞質內含有黃色色素顆粒。支持細胞分隔嗅細胞,使每個嗅細胞為一個功能單位,兩者之間形成連接復合體,起支持和保護嗅細胞的作用。
基細胞 細胞呈圓形或錐形,位于上皮深部。細胞有細小突起,伸于上皮內其他細胞之間?;毎蟹至押头只芰?,能分化為支持細胞和嗅細胞。
嗅細胞呈細長梭形,是一種雙極神經元,它是唯一的一種存在于上皮內的感覺神經元。嗅細胞分散于支持細胞之間,人約有107個,狗有2.2×108。嗅細胞分胞體、樹突和軸突三部分,含核的胞體部位于上皮的中部。頂部的樹突呈細棒狀,伸向上皮表面,突起末端膨脹大呈球狀,稱嗅泡,從嗅泡伸出10~30根纖毛,稱嗅毛。嗅毛較長,向一側傾倒,平鋪在上皮表面,埋于較厚的漿液層內。嗅毛的結構不同于動纖毛,基內的微管無動力臂,故嗅毛無擺動性。胞體基部伸出細長軸突,穿過基膜,在固有層內由施萬細胞包裹,形成無髓神經纖維,組成嗅神經。嗅神經穿過顱骨篩板,與嗅球內的神經元樹突構成突觸。嗅毛為嗅覺感受器,可能具有不同的受體,分別接受不同化學物質的刺激,使嗅細胞產生沖動,傳入中樞,產生嗅覺。
嗅粘膜固有層為薄層結締組織,與深部骨膜相連。固有層內的血管較豐富,并有許多漿液性嗅腺。嗅腺腺泡分泌的漿液經導管排至上皮表面,可溶解吸入空氣中的化學物質,刺激嗅毛。漿液的不斷分泌,又可清洗上皮表面,保持嗅細胞感受刺激的敏銳性。
此模型適用于中等學校講解生理衛生課程時作直觀教具用。使學生了解鼻腔的內部構造。顯示:外鼻:示鼻骨及鼻軟骨的切面。鼻腔:外側壁有上、中、下三個鼻甲突入鼻腔,形成上、中、下三個鼻道。鼻副竇:示額竇、蝶竇和上頜竇。模型按實物放大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