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
針灸治病,最早就源于單穴治病。經過歷代發展,逐漸形成配伍處方治病。單穴治病,一針一穴,一病一證,只要辨證準確,取穴得當,運用得法,對多種急性疼痛、炎癥、急性危重癥,針刺后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需要,配合藥物治療,將大大提高治療效果和水平。
針灸,是中醫學科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它是什么部分呢!中醫的外治部分。醫學中的治療方法無非是內治外治,西醫分內科外科,中醫也分內科外科。針灸推拿,屬于中醫外科門類。非專業的人可能不知道,針灸雖然屬于中醫藥的組成部分,但它同時是相對獨立的,它有經絡學說等獨特的理論體系,是與中醫(內科、婦科)平行發展的。
中醫針灸一直是中國的古老傳統醫學,是中國人幾千年文化的沉淀,在中國一直備受尊崇。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覺得這個針灸真是太好了,操作簡便,療效明確,病人費用低,沒有副作用,這樣一種療法要在世界范圍內推廣,該讓多少病人獲得治療啊!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就不遺余力地推廣,一開始選出43種病,1996年增加到64種病,建議全球的病人選擇針灸治療。這個很少見的。讓中國的針灸技術在世界推廣開來,為世界醫學增添光彩,也為大眾人們以福祉。
針灸現在在全世界普遍開展,不論你是美國人,歐洲人,澳洲人,南美人,非洲人,大家都體驗到了近期的、遠期的療效。一個源自中國的傳統醫學,療效的卓著,讓其不斷的在世界范圍內傳遞下去。目前學習針灸技術的不是僅限于中國人,而是更多的世界各國人士的加入學習。
針灸的功效;
1.腎陰不足、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屬陰虛陽亢證,按著“陰病治陽,陽病治陰”的原則,治宜育陰潛陽,取足少陰腎經腧穴太溪,針刺補法;取足厥陰肝經腧穴行間,針刺瀉法。
2.經絡分布于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于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于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癥、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3.促進防衛、提高免疫力方面,主要表現為針灸具有明顯的抗炎和提高機體免疫力作用。
4.其最突出成果是針刺麻醉,現已廣泛用于100多種外科手術中。
針灸醫學博大而精深,以上介紹只是其中的冰水一角,學習好針灸知識還要借助專業老師和專業儀器工具的指導進行訓練和學習。
人體針灸穴位模型
多媒體人體針灸穴位發光模型按國際GB12346-90定位生產,針灸穴位共409個。
該系統融計算機技術、電子控制技術、多媒體技術、腧穴理論于一體;聲音、屏幕、人體模型同步控制經絡腧穴的信息;顯示十二經脈循環流注,經脈絡屬表理對經關系,特定穴的分布;加之屏幕表層、淺層、深層穴位解剖圖譜的配合,常見病的辯證施治,隨證選穴的查詢及處方輸出,使學員對人體經絡腧穴信息有更全方位的了解,更利于加深印象與理解掌握;同時,亦可用于臨床與科研參考。
光電感應器手持筆狀“光電感應器”,點擊該模型某腧穴(例“中府”),其腧穴立即發光且自動播音,播音內容可復選穴的名稱、穴位代碼、穴位經絡,同時計算機屏蔽顯現穴位的圖譜信息。
該模型系統的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使針灸、按摩醫學向電化教學邁進一步,是各大中醫院校、體育院校、針灸所(系)、康復理療中心,國際國內針灸培訓班上等級和教學的理想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