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醫院開展新生兒心肺復蘇規范化培訓
“產科醫生和兒科醫生最關鍵的基本功就是新生兒的窒息與復蘇,產科分娩過程很難預料,特別是臨床醫生對此熟練掌握是必須的。”
“新生兒窒息多發生于新生兒娩出時,一旦發生,情況緊急,若不及時進行搶救,往往導致新生兒死亡或不可逆轉的缺氧缺血性腦病……”。
9月24日,職工醫院在婦產科病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新生兒窒息急救處理、新生兒心肺復蘇知識技能規范化》培訓。該院醫務人員50余人參加培訓。
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新生兒窒息是導致全世界新生兒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全球每年400多萬新生兒死亡中約有1/4死于新生兒窒息,還有100萬以上嬰兒在分娩窒息后出現腦癱、學習障礙和其他殘疾問題。為了認真實施國家衛生與計生委提出的“確保每個分娩現場至少有一名受過復蘇培訓、掌握新生兒復蘇技術的醫護人員”目標,為培養及強化醫務人員面對新生兒窒息時的快速反應能力及搶救能力,職工醫院還將組織培訓與考核。
培訓課上,婦產科劉湘蓉主任從胎兒、新生兒的生理特點入手,詳細講解并示范了新生兒初步復蘇、活力評估、胎糞處理、氣囊面罩應用、胸外按壓、人工通氣、氣管插管、藥物運用、復蘇后護理、早產兒復蘇、特殊情況如新生兒肺功能損傷、新生兒持續紫紺和心動過緩等相關急救知識,并解讀了《新生兒復蘇教程》。她結合自身二十多年工作中的經驗,詳細地講解了新生兒心肺復蘇的操作流程以及每個步驟中的要點,以及臨床工作實踐中常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使醫護人員對新生兒心肺復蘇的認識得到了再次提升。
理論培訓結束后,醫護人員又進行了實際操作練習,鞏固課程成果,掌握急救操作的要點、手法。培訓課讓大家受益匪淺,對新生兒急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此次培訓,使該院醫護人員基本掌握了規范、明確、有效的搶救流程,增強了醫務人員對新生兒窘迫和新生兒窒息及時、正確、有效實施新生兒復蘇的關鍵,同時增強了醫務人員對新生兒的搶救能力,為保證新生兒安全提供了保障。
該產品根據嬰兒的解剖特征和生理特點設計,其核心模塊包括模擬人和電子顯示屏,可進行嬰兒心肺復蘇訓練。實現電子監測人工呼吸時吹氣量和心外按壓時按壓深度。是醫院、醫學院、衛校等社會心肺復蘇普及培訓機構進行嬰兒心肺復蘇培訓的理想產品。
執行標準:美國心臟學會(AHA)2010國際心肺復蘇(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標準
功能特點:
■ 模擬標準氣道開放。
■ 人工手位胸外按壓顯示報警:
· 按壓位置正確,錯誤的指示燈顯示及錯誤的報警;
· 按壓強度正確(大于或等于2cm區域),錯誤(小于2cm區域)的指示燈顯示及錯誤的報警。
■ 人工口對口呼吸(吹氣)顯示報警:
· 吹入的潮氣量<30ml~50ml<的指示燈顯示及報警;
· 吹入的潮氣量在30ml~50ml的正確指示燈顯示;
· 吹入的潮氣量過快或者超大,造成氣體進入胃部指示燈顯示及報警。
■ 按壓與人工呼吸比:30:2/單人或者15:2/雙人。
■ 操作周期:按壓與人工吹氣30:2或者15:2做五個循環周期CPR操作。
■ 操作頻率:最新國際標準:大于或等于100次/分。
■ 操作方式:訓練操作。
■ 檢查肱動脈反映:手捏壓力皮球,模擬肱動脈搏動。
■ 工作狀態:采用220V電源。或者采用4節1號電池的直流電源狀態下工作,適應野外無電源地方訓練。
標準套配置:
高級復蘇嬰兒人體模型一具;
電子顯示器一臺;
手提式人體軟塑箱一只;
復蘇操作墊一條;
屏障面膜(50張/盒)一盒 ;
可換肺囊裝置四套;
使用手冊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