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挑戰不可能 縫合手術都是日常練習出來的
案例1:
鴿子蛋、雞蛋的蛋膜有多薄,大家都有大概的印象,馬馳原醫生在央視節目中的挑戰,模擬的是腦科手術的過程,但難度高多了,他要在40分鐘時間內,在不損傷蛋膜的情況下磨破鴿子蛋蛋殼,再用手術刀取出一塊蛋膜來形成缺口,然后敲開雞蛋殼取出一塊雞蛋的蛋膜來,縫合“移植”到鴿子蛋的蛋膜上,最后倒置鴿子蛋,蛋液10秒沒有流出才算“手術成功”。
鉆刀每分鐘5萬轉,磨蛋殼一點不能著急;蛋膜薄如蟬翼又不耐拉扯,能承受的力量只有人腦膜的千分之一到萬分之一,縫針比頭發還細,任何手抖都可能扯碎蛋膜……在最后的30秒,馬馳原醫生舉手示意“手術”完成,倒置鴿子蛋后,觀眾齊聲倒數計時10秒,手術成功!
挑戰選用雞蛋和鴿子蛋,這是為什么呢?馬馳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拿出了一個3D打印的人腦訓練模型。模型沒有“頭蓋骨”,可以看見模擬的視神經、血管等,放入模型內的鴿子蛋模擬的就是人腦內的腫瘤。醫生要操作器械通過鼻腔進入“人腦”, 避開神經和血管,將“腫瘤”切除。鴿子蛋的外殼代表人薄薄的顱骨,蛋膜就是腦膜,蛋白是腫瘤,而蛋黃是正常腦組織。醫生就要把蛋殼磨開,把蛋膜切開,把蛋白吸掉,而不能動蛋黃。
醫生在練習時從嚴要求,難度大于正常手術,那么在面對真正患者時才能更游刃有余。
案例2:
湖南一外科醫生為了鍛煉手指靈活度、提高手術技藝,堅持用棉簽吃飯已經兩年了。起初他因為不熟練,一頓飯要花費比平時多一半的時間,現在卻能左右開弓,兩只手同時用四根棉簽夾菜。
除了棉簽吃飯、做針線活,周建波還有一項特別的技藝就是用針線縫葡萄皮。他特意為我們演示了一番,首先用刀片將葡萄皮劃開,然后用手術用的彎針和線,將葡萄皮對齊、縫合、打結,在他的巧手之下,葡萄皮不僅沒破,還縫得十分整齊,“用這種方法訓練,對手、眼、腦的協調配合以及手指力度的精準掌控很有用” 。
為了人民群眾的健康他們嚴格要求自己鍛煉自身的手指靈活度、精準度不浪費一分一秒利用生活中的工具進行鍛煉自己,磨煉自己。醫護人員付出了很多很多,因為他們始終牢記希波克拉底和南丁格爾誓言,“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為了讓醫生有更好的鍛煉空間,我們上海博友公司,特點研發了醫生專業做縫合練習的縫合模塊、縫合手臂、縫合腿肢等各類縫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