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疾病特征
博友醫學今天為大家介紹神經科五大疾病特征,以方便大家更好的學習醫學知識常識! 心肺復蘇模擬人
多形性腺瘤!也稱混合瘤,是兩種或兩種以上新生物組織結構形成的腫瘤,含有腫瘤上皮組織與黏液樣組織或軟骨樣組織,它屬于唾液腺的上皮性腫瘤,多見于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及口腔小唾液腺。一般來說此類腫瘤多見包膜,生長緩慢,但若受外來刺激(外傷、手術、活檢、理療等) ,腫瘤將迅速生長,突破包膜,并向周圍蔓延,甚至轉化為惡性。腮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見的腮腺良性腫瘤,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中年人為多,女性稍多于男性。腫瘤多呈圓形或卵圓形,包膜完整,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體積較大時,常合并囊變壞死,約10% 可發生惡變。CT 平掃腫塊呈軟組織密度,MRI 平掃T1WI 呈等信號,T2WI 呈稍高信號;增強掃描實性部分多輕度強化且伴延遲性強化。
神經節細胞瘤!屬于神經上皮組織來源的腫瘤,是中樞神經系統中分化最成熟的細胞所形成的。瘤內只含有神經元成分,可伴有少量正常的或是反應性的星型細胞,但并非瘤細胞。神經節細胞瘤生長緩慢,有時與錯構瘤難以鑒別,事實上某些神經節細胞瘤源自異位的神經元巢。小腦發育不良性神經節細胞瘤又稱 Lhermitte—Duclos病(LDD),1920年由Lhermitte與Ducbs首先發現被認為是小腦神經節細胞過度增生而取代顆粒細胞與蒲肯野細胞形成的錯構瘤瘤樣病變。病變十分罕見,國內最近才鮮有報道。是一種特殊類型腫瘤,具有錯構瘤和真性腫瘤的兩種特征,并有其特殊的臨床和組織病理學改變。近年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LDD常合并有 Cowdon綜合征,為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表現為全身黏膜、皮膚多發性錯構瘤與腫瘤。該病極少見,發病年齡不等,平均34歲。臨床主要以顱高壓癥狀與腦積水為主要表現,后期可有小腦癥狀與顱神經受損表現病理學特點:表面呈黃白色,質地硬,血供不豐富,鏡下見小腦半球白質減少,由顆粒層異常增生的神經節細胞構成。顆粒細胞與蒲肯野細胞明顯減少,分子層由內含較多的有髓神經纖維,增生的神經節細胞的軸突朝著皮質方向平行排列。
星形細胞瘤!是原發性腦腫瘤中最常見的一類腫瘤,約占整個腦腫瘤的33%。腫瘤好發于額部,其次依次為顳葉、頂葉、小腦和腦干。腦室系統內的星形細胞瘤報道較少,故臨床工作中常易發生誤診。腦室內星形細胞瘤通常認為是起源于室管膜基質的神經腔質細胞,向腦室內生長,瘤體全部或大部分位于腦室內。多發生在中、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第四腦室內星形細胞瘤平均發病年齡為12歲,明顯小于幕上腦室者,腫瘤平均發病年齡28.6歲。
腦內惡性淋巴瘤是原發于淋巴網狀細胞系統的一類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均為非霍奇淋巴瘤。淋巴瘤的生長部位多位于中線和旁中線處,腫瘤沿血管周圍間隙呈浸潤性生長,常無固定形態,可為單發或多發的圓形病灶,也可為邊界不清浸潤或彌漫分布的病灶,腫瘤可侵犯腦實質與腦膜,男女發病率大致相等,好發于中、老年人。
腦膜瘤!起源于蛛網膜顆粒細胞,好發于矢狀竇旁、大腦鐮、大腦凸面, 瘤細胞表現多樣化, 在世界衛生組織(WHO) 分類中將腦膜瘤分為腦膜上皮細胞型、纖維型、過渡型、砂粒體型、血管瘤型、分泌型等15個類型。腦膜瘤多見于成年人,女性是男性的2倍。鈣化性砂粒體型腦膜瘤與典型的腦膜瘤一樣, 也好發于中老年女性。
博友醫學,心肺復蘇模擬人在此友情提示您!多學各種有效的醫學知識,可預防各種突發情況的變化!以便造成不必要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