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關節的脫位
博友BM1048肘關節模型關節可模擬活動
肘關節后脫位最為常見,大多發生于青壯年,由傳達暴力和杠桿作用所造成。跌倒時用手撐地,關節在半伸直位,作用力沿尺、橈骨長軸向上傳導,使尺、橈骨上端向近側沖擊,并向上后方移位。當傳達暴力使肘關節過度后伸時,尺骨鷹嘴沖擊肱骨下端的鷹嘴窩,產生一種有力的杠桿作用,使止于喙突上的肱前肌和肘關節囊前壁撕裂。肱骨下端繼續前移,尺骨鷹嘴向后移,形成肘關節后脫位。由于暴力方向不同,尺骨鷹嘴除向后移位外,有時還可向內側或外側移位,有些病例可合并喙突骨折。肱前肌被剝離,以致形成血腫,肘關節脫位可合并肱骨內上髁骨折,有時骨折片嵌在關節內阻礙復位,可有尺神經損傷。
肘關節前脫位很少見,多為直接暴力所致,發生時多在伸肘位、肘后暴力造成鷹嘴骨折后向前脫位。
脫位的特殊表現 肘部明顯畸形,肘窩部飽滿,前臂外觀變短,尺骨鷹嘴后突,肘后部空虛和凹陷。關節彈性固定于120~140度,只有微小的被動活動度。肘后骨性標志關系改變,在正常情況下肘伸直位時,尺骨鷹嘴和肱骨內、外上髁三點呈一直線;屈肘時則呈一等腰三角形。脫位時上述關系被破壞,肱骨髁上骨折時三角關系保持正常,此征是鑒別二者的要點。
肘關節脫位的合并癥 后脫位有時合并尺神經傷及其它神經傷、尺骨喙突骨折,前脫位時多伴有尺骨鷹嘴骨折等。
復位方法;
在臂叢麻醉下,術者一手握住傷肢前臂、旋后,使肱二肌松弛后進行牽引,助手作反牽引,先糾正側方移位,再在繼續牽引下屈曲肘關節,同時將肱骨稍向后推,復位時可感到響聲,如已復位,關節活動和骨性標志即恢復正常,如果一人操作,可用膝肘復位法或椅背復位法。
陳舊性肘關節脫位,損傷在三個月以內,可試行手法復位,如不能復位時,切不可強力復位,應采取手術復位。如合并有尺神經損傷,手術時應先探查神經,在保護神經下進行手術復位,復位后宜將尺神經移至肘前,如關節軟骨已破壞,應考慮作肘關節成形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肘關節前脫位;手法復位時,應將肘關節呈高度屈曲位進行,一助手牽拉上臂,術者握前臂,推前臂向后,即可復位。復位后固定于半伸肘位4周,有時尺骨鷹嘴不能手法整復,需手術復位固定。